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她和她的小鬼們 (Short Term 12) 觀影筆記:當最乏愛的孩子遇上最真實溫暖的白色房子








片名:她和她的小鬼們 (Short Term 12)
年份:2013
導演:德斯汀克雷頓
主演:布麗拉爾森、小約翰加拉赫
獲獎:盧卡諾影展最佳女主角



劇情簡介 (轉自開眼電影)

《她和她的小鬼們》榮獲盧卡諾影展最佳女主角,新生代演員布麗拉森詮釋葛蕾絲一角,影片透過她的眼光進入不完滿的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從他們身上映照出葛蕾絲的生命風景。
二十多歲的葛蕾絲是「Short Term 12」青少年中途之家的主管,她熱情堅強,悉心照顧收容所裡每一個心靈脆弱、行為不可控制的孩子們,同時面對自己艱難的成長過程。而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未知,使她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
新到來的成員傑登是個有才華的少女,她與格蕾絲的過去產生微妙的化學效應;將滿18歲的馬可仕則是一名緊張而安靜的少年,葛蕾絲和男友梅森一起幫助他克服離開收容所的困難。而葛蕾絲不僅在工作中,也在新來的孩子身上感受到救贖的巨大力量。



這部片是在無意間看到的,而我非常、非常喜歡。

一直以來對社會工作或是高關懷兒少等題材的電影,都沒有太大興趣和動力去找來看,因為我常會想像劇情會走得多沉重且悲傷......。

可說穿了,是我無法忍受那在觀影時,故事畫面和角色所帶給我的衝擊、無力感,甚或是愧歉的感受。
之所以會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我想,那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幸運。



我們的幸運?

沒錯。這些不舒服的感覺,來自於我們之中有些幸運的人,擁有那段父母陪伴關愛的童年、來自於那些朋友手足間天真的玩鬧片段、來自於從懂事以來我們所曾接受過的一切訊息,安全、關注、尊重......各種點點滴滴,「愛」的點點滴滴。
Those what some children have never got a chance to feel what it's like to Be Loved.

我們理所當然的擁有,而同時有些孩子卻從來沒體會過什麼叫  被愛。
就如同全班第一名永遠不能夠真正理解排名表上最後一個名字的人,心裡在混亂搖晃的是些什麼。

所以這種時候,優越感和幸運就變得令人難受。

我們會想說 "I'm sorry..."、"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或許還想給對方一個擁抱。
但是這些安慰,很大程度上其實都只是我們的內心想要讓自己比較好過一些、愧疚少一些。
我們想安慰的是自己啊。是這個社會缺陷的角落。是我們沒體驗過卻也暗自祈禱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 bad luck。

我也是那些安全快樂成長的幸運兒之一。

我不想再說我可以想像甚或體會他們能有多麼難熬和焦慮。
「那感覺一定很糟!」我以前也會這樣說,就像許多人會說的一樣。

不,事實上是一定更糟。糟透了。

現在我已不認為我有資格在談論這些話題時,表現出憐憫或是哀戚的樣貌,即便從前我似乎一直都帶著這樣的眼光看待他們,而毫不自知。
多麼淺而又自以為是。

看了「她和她的小鬼們」(Short Term 12),我才驚覺我以前看待他們的眼光有多憐憫多悲傷。
可是這些孩子想要且需要的不是可憐,不是施捨。

Hey,像個朋友一樣,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一、故事筆記

「她和她的小鬼們」是部題材平實自然的動人電影,描述一間高關懷兒少收容所中所發生的故事。女主角Grace是這間白色大房子裡的孩子們的主管,和同為關懷員的男友Mason、菜鳥實習員Nate(這個角色的設定也等同於是在故事中放入了一個幸運常人的眼光)、以及另一位關懷員共四人,一同照顧居住在收容所中的十幾名兒童青少年。

他們的工作性質非常類似社工員,所有的事情都是親上火線、親身面對處理,從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他們做的不僅只是管理孩子的生活起居,而是從小到大、由內至外,甚至全心全意付出、滲入孩子們的內心,溫柔走近、細心輕撫那些從不對人提起、永遠拒絕關心的,那些孩子們內心的深疤和傷痛;並於此同時,重新檢視、關照自己的生命和內在小孩。





雖然題材平實,但卻非常有力量,其成功處歸功於身兼編劇的導演Destin Cretton,以及在本片中演技超棒超誠摯的女主角Brie Larson,還有演出主要角色的孩子們,包括Kaitlyn Dever (飾 少女Jayden)、Keith Stanfield (飾 少年Marcus)、Alex Calloway (飾 男孩Sammy),各個角色之間的互動相當真摯自然,尤其是每每看到Grace為了孩子們整個警戒備起、全力支持、讓孩子順利度過情緒激動的時刻,還有一個個耐心與孩子們建立信任關係、為了每個孩子們而奮不顧身衝上前線的那種精神和堅持,非常令人佩服,也深深撼動人心。

RosyHorse以前讀的是心理諮商,所以對於片中心理療癒的部分感覺很深,對於愛的渴求、傷害、不安全感、隱喻的故事、與人建立信任友好關係......,也看見孩子們在收容所裡所感受到被愛和安全的家的感覺;我想到以前唸書時對於諮商和社工之間存在的同異處一直都了解,但是直到看完本片,我才真正的去看見社會工作者最真實最前線的、令人欽佩撼動的那份精神和付出,非常非常感動有他們,讓許許多多像Short Term 12裡的孩子們,都有機會體會到什麼是被愛和存在的價值。


二、觀影視角


「她和她的小鬼們」不是一部講述悲傷消極的沉重故事。

因為生命本身就不容易。



在這部片中,你會看到一個個受傷的心,躲在深深的藏匿和拒絕訪客的傷口背後,如何和外界互動,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說出深藏的故事,又怎麼用自己的方式讓他人感受到關心和感謝......



有趣的另一個視角,可以從Grace和Mason的身上觀察起,你或許會發現,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孩子,都各自背負著自己的蝸牛殼,殼身有小有大、形狀數量不一,在那裡頭我們塞了好多好多的東西,從小到大的、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那些我們小時候不敢或甚至是現在長大了也不想說出來的事情,挫折、害怕、羞愧、痛楚、傷害......,通通都被邊走邊塞的伴著我們一路成長到現在;故事中Grace的傷痕、曾經歷過的徬徨,都轉化成溫柔,幫助了困於其中的孩子,在遇見Jayden後,Grace也在幫助她的過程中逐漸重新看見自己的傷疤,並再次努力的從掙扎痛楚中學習將自我釋放,重新好好的呵護照料心底的疤痕,再次好好的療傷。



三、暗示語法 (本區有雷)

每部電影幾乎都會有其暗示語法,也就是利用類似的影像、動作,重複的話語、事件,來暗示或呼應一個影片中心的「價值」,即在故事的各個片段埋下「象徵」的種籽,期待觀影者藉由觀察、比較、推理,來找出這部電影「真正想要說的話」;而RH(容我以此簡稱自己吧 哈)覺得,這也是電影最最令人著迷之處。

a.摳手指
儘管片中Grace對於孩子們的傷痛多麼耐心的關懷和支持,但當碰觸到了自己的過往時,她卻還是變回了一個孩子,一個在當時被傷害了的孩子。

從鏡頭刻意帶到的手指,可以發現每次當Grace焦慮時,都會不自覺的摳抓自己的拇指側緣。最嚴重的一次是在聽到父親即將出獄時,她甚至都把姆指摳到流血了......;這裡用一個看似微小的意象,帶出了Grace最掙扎的秘密。

b.拒絕親密承諾
即便答應了Mason的求婚,Grace似乎還是過不了自己那關,心中的某個結讓她即使面對最親愛的人,也無法敞開心胸;耐人尋味的是Mason的那句話 "你必須嘗試說出來,就像你每次跟那些孩子們說的一樣,你要說出來,我才能夠幫你。"
可見當碰到自己的傷痛時,Grace也變成了那些孩子們之一,平時告訴孩子的方式和道理,現在卻如此的難以化解前進。


c.情緒爆發
不論孩子們發生怎麼樣的狀況,Grace總是可以盡力鎮定的處理和控制現場,但是當故事走到了後段,Marcus為了他的魚死去而企圖自殺(此處這條魚象徵的是這個少年活著的希望和投射關愛的對象,當牠死了,維持Marcus世界的小小支撐點就垮了......)、Jayden求救的隱喻故事、Grace自己無法對男友Mason開口的秘密......,這一切內憂外患累積交疊,將Grace的自我和孩子們全部的問題都攪在了一起;而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當發現Jayden被爸爸偷偷帶離收容所時,終於一切都要壓抑到極點而爆發!

只見她從衝進辦公室和上司大吵、摔爛檯燈、甚至狂飆到Jayden家要打爛Jayden她爸的頭,一路上都可以看到Grace的表情和狀態已經不是平常習慣於處理高壓狀況的她,而是一個已經控制不住自己行為的混亂姊姊。

到這個時候,對孩子的責任感和對自己傷口撕裂的痛楚,兩種痛覺已經完全mix在一起,情緒的爆發象徵著她未處理的傷痛再次被挑起......

此時的Grace,所有憤怒的情緒、仇恨的眼神、暴力的重擊,全部混亂強烈的一切,是為了保護Jayden,同時也是在拯救自我心底,那個當年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小女孩。




d.哈囉寶寶!
最後電影走到尾聲時,Grace終於去做心理諮商,好好處理心靈的傷口,像個孩子一般,她畫了一隻海馬在手上,隨著童稚的表現,她也即將慢慢療癒心底的孩子......
而Grace和Mason在產檢時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寶寶、看見它強而穩定的心跳......,兩人彼此緊擁、留下激動的淚水,那一幕兩位演員的表現都十分精湛真摯,讓人在短短幾秒內的光景就跟著熱淚盈眶;此處也正式象徵他們兩個的人生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充滿生氣、希望和純潔。

寶寶是新的生命,帶給Grace和Mason新的充滿愛與連結的人生。



四、眼睛一亮

片中的孩子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樣貌和才華,不得不提,飾演Marcus的Keith Stanfield在片中即興RAP那段著實深深震懾我心!其實Keith Stanfield真實身分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23歲獨立音樂人,擅長R&B和RAP等曲風;他同時也為本片交出了電影主題曲〈Life's Like〉與片尾曲〈After Party〉

配合著簡單的節拍、低沉平實的音調,一段短短1分半的RAP,Marcus說盡所有他的故事。
孩子用直率嚴厲的文字唱出渴愛的心靈,那樣的才華令人折服,也為其歌詞中逼人直視的真實,而深深的靜默。



寫得太驚人了,孩子眼中的誠實和直言。
( from Keith Stanfield song "Lifes like" )  

"...Got the nerve to tell me you love me? "   
(你還敢聲張說你仍愛我?)
" You say you ma, you mother? You the father-f**king queen." 
(你敢說你是媽媽、是母親?)
" I say alright, I love her, so I flip it again."   
(我說好吧,我愛她,所以我讓前嫌盡棄)


" I'm always wishing for something amazing, but when your life is sh** then it ain't no trading. "
(我總是期待會有些驚奇的事發生,但當你的人生如此混亂哪還會有希望)
"Put a label on my head so you know what it's like to live a life not knowing what a normal life's like."
(為我貼個標籤這樣你才知道,不知道正常生活是什麼樣的滋味)


三、整體評價

本片運鏡方式帶出自然真實感,演員自然誠摯演技棒,畫面捕捉美麗,是部非常推薦的好電影,能夠帶給人真實的感動;很喜歡它前後呼應的拍攝手法;也永遠忘不了最後一幕,可愛的尖叫Sammy和Grace他們在陽光閃爍的翠綠草地上追逐奔跑的熱情生命力......,就在大大的白色房子前,有好多好多故事和愛,正在發生。








電影預告 <--- Check this out !




四、七燈獎時刻

劇情設定 ******

演員表現 *******

畫面動人 *****

引起漣漪 *******

值得一看 *******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分歧者 (Divergent):你夠勇敢為自己下定義嗎?




片名:分歧者 (Divergent)
年份:2014
導演:Neil Burger
主演:雪琳.伍德莉 (Shailene Woodley)、 席歐.詹姆斯 (Theo James)



近年來以「反烏托邦」為題材的電影蔚為風潮,內容大都少不了幾個特徵:

A. 戰亂過後,為維持永久的和諧安樂,領導者將社會區分為數個派別,每個人各司其職,建立起一套不容置疑的「完美」制度。

B. 主角總是最特別的那個「異類」,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並看穿虛假和平之下的陰謀,成為「改革」的唯一希望。

C. 最後,一定要來拍好幾個續集的啊!(有些乾脆就不掩飾這點了,大辣辣的留下不合理的伏筆:例如本片。)


男女主角 Four & Tris。Four的養眼背肌刺上了象徵所有派別的符號,也透露出他真實的身分;相對來說,電影卻沒特別說明為何Tris要選擇刺三隻鳥仔在鎖骨上,maybe續集會解釋 (吧?)

即使幾乎都已掌握了所有會出現的重點,但是我們觀眾就是會好想看啊!
畢竟這種題材和劇情設定總是令人好奇緊張、義憤填膺、又振奮感動......
(就像愛情片90%都一定是從冤家變情人,或是像動作片99.99%主角都永遠不死金身活到最後......)

這種反烏托邦的未來科幻題材我們真的是永遠看不膩啊!(for now, maybe?)

就像是將要推出最後一集的「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或是最近上映的「記憶傳承人」(The Giver),「分歧者」也是一部由暢銷小說改編的反烏托邦未來片,有趣的是,原著作者Veronica Roth提到,她正是受到1993年「記憶傳承人」(The Giver)的啟發而完成本書,而現在兩片都改編成電影,上映時間也差不到幾個月,妙吧!

在觀賞「分歧者」時,或許你會跟我一樣,在片中一直看到似曾相似的劇情或概念 (我甚至還想到Harry Potter的分類帽和各派學院勒!),不可避免的讓人想拿它與飢餓遊戲比較,但不同於Hunger Games的是,分歧者談到了更多有關於「選擇」和「成為自己」。



一、劇情設定:(微微雷)

故事內容講述百年後的芝加哥,在被圍籬隔絕出的一個小世界中,社會體制和生活方式全都遵循「派別制度」來運作,分別是:一、智慧派 (聰明嚴肅、掌握知識),二、和平派 (務農樂天、愛好和平),三、誠實派 (公正誠實、不說謊話),四、無私派 (勤儉樸實、無私助人),五、無畏派 (勇敢善戰、保衛城市)。人們被各自分配到五個派別之中秉持該派堅守的信念價值生活,每個人各司其職,各有其位。



五大派別象徵符號 (由左至右):無私派、誠實派、智慧派、無畏派、和平派,各派重視的價值由圖案即可窺知一二。


至於你是誰?最適合什麼派別?這一切都是由「測試」來告訴你;當然,你還是可以自由選擇要去的派別,但是測試結果一定是最佳最可信的選擇依據 。(有沒有?分類帽出現了!)
最高原則就是:每個人都一定只屬於一種派別,不得跨棲於多派;通常子女的測試結果會是留在出生的該派別,若性格測試出要轉派,就必須與家人永遠分離;且一旦做出選擇,終生不得轉派。

主角Beatris碧翠絲 (後改為Tris翠絲)生於「無私派」家庭,從故事一開始,就可以隱約感覺到她的與眾不同:無法時刻無私幫助他人、面對不公不義場景會想挺身而出打抱不平、當看到無畏派狂放的舉止會默默投以帶有光芒的眼神......。
面對即將來臨的測試,Beatris說到:「我擔心他們告訴我沒通過認定為無私派的測試......,但是如果要我留在這個派別,我會更加的不安。」顯示出她對於自己歸屬的迷惘,也漸帶出接下來測試發現她是融合智慧、無私、無畏三者於一身的Divergent(分歧者)的禁忌結果,更有能力可以抵抗一切的控制或洗腦,Beatris必須要對所有人保守這個天大的秘密......

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只屬一種派別,而分歧者只是個傳說,甚至是象徵著破壞體制的個體,是一種禁忌的存在。

選派大會上,Beatris哥哥選擇了智慧派,而不顧測試師(Maggie Q 飾,東方混血臉孔完全不違和!)的勸言,Beatris在最後一刻選擇了心底嚮往的無畏派,留下一臉錯愕的爸媽......
(o.s.亂入:辛苦把兩個孩子拉拔大,現在怎麼全都投靠別人家去了嗚嗚嗚)


選派大會,五大派別從顏色和座位都區分得清清楚楚。



Beatris和她阿兄Caleb。(兩人演完分歧者,就隨即在「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演出癌症小情侶,不知道會不會身分錯亂齁?)


Tris的測試師 Tori ( Maggie Q 飾 ),好狂放美喔~東方臉孔也搶眼!

終於,Beatris有機會開始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切由替自己更名成Tris開始,可以看見她感受到自由的笑顏;不過待在無畏派其實也沒好過到哪兒去,不但前輩心機歹鬥陣,進入後還要經過一關關的測試,排名在前者才有機會留下,被淘汰者就要等著成為「自由人」,過著流浪幽魂一般,遊蕩無家可歸的日子;更別提隨著待在無畏派越久,漸漸發覺不對勁的情事,有些什麼冷血的陰謀正在悄悄醞釀,威脅著Tris的父母和所有無私派的親人......

Tris必須小心自己身分曝光會引來的殺身之禍,同時也要分秒必爭的找出究竟是誰在計畫這一切殘酷的肅清行動......。

現在開始,她  只有自己可以相信。



二、整體影評 (微微雷)

不同於飢餓遊戲,「分歧者」比較著重在主角選擇隱身或是忠於自己天性的抉擇中,不過正因為這樣的劇情設定,所以電影也花了比較多的篇幅在描寫Tris如何逐漸被發掘是Divergent、被男主角Four訓練如何表現得像一個「正常的」無畏派,以免招致懷疑......,因此格鬥技術的練習和真正開始緊湊的打鬥涉險場面就稍嫌短促帶過,與飢餓遊戲比起來整個就是不過癮一大截啊!

不過我滿喜歡這部片所有關於「測試」的場景,只要喝下一小杯夢幻色的液體,就可以瞬間進入測試心底恐懼的各種幻覺場景中,不論是千千萬萬面鏡子、或是翻身倒入水中、被困在水箱,甚至是Tris與Four一同進入幻覺冒險練習......,這些畫面都太神祕了,很有心理科幻的味道。(不過也就免不了讓我想到「全面啟動」(Inception)裡設計控制超酷的層層夢境了。)



測試開始。場景器具都相當科技化,與主角樸素復古的衣著十分衝突,也是反烏托邦電影中常出現的撞色元素。



引發恐懼幻象的夢幻色液體。友人說看起來很美味 (?)






鏡子幻境。 
Tris:媽咪說無私派不可以常照鏡子,可是天知道我從小到大就好想照鏡子啊啊啊~~(O.S.亂入)



Tris之魔力金句:這不是真的......



幻象之一 :啊鳥維~之 受困水箱。


至於我比較不滿意的部分是,其中有許多不夠合理或是推進太快的橋段,像是男女主角的LOVE泡泡太快成型、Tris阿爸與阿母超快又浪費的出局、男主角Four堂堂一個指揮官,也太快就從嚴厲歹鬥陣變成柔情聽話好男人......。


Four :欸嘿~網住美嬌娘!
Tris:討厭~第一個跳下果然有甜頭...... (亂來對白)



這幕是指揮官Four正在對Tris下馬威 "你憑甚麼認為你有資格跟我說話?" (奇怪,你脾氣很差耶。)


電影《分歧者》觀影前懶人包(預告、人物介紹、主題曲),分歧者,Divergent,分歧者角色介紹,分歧者主題曲,Ellie Goulding,Beating Heart,謝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凱特溫斯蕾, Kate Winslet,雷史蒂芬森, Ray Stevenson,梅姬Q, Maggie Q,東尼高德溫, Tony Goldwyn,提歐詹姆斯, Theo James
但是注意囉!沒多久,小Four Four就從冷面指揮官進化成體貼好男人,每次都偷偷給Tris撇步和柔情叮嚀。



有沒有,接下來他倆就咻咻的來個脫衣擁吻了。(羞羞輾~)

以及,我最最最忍不住大跳腳的,就是最後竟然沒在離去前給反派領袖Jeanine Matthews (Kate Winslet飾) 終結的一槍!!!




凱特:我就跟你說我們要拍續集啊!所以千萬要忘記殺掉我喲~啾咪! (亂來對白)


是怎樣?要拍續集我們大家都知道啊,不用一顆大伏筆留得這麼明顯吧!

還有最後,倖存主角們跳上火車,Tris自白了一段脫離與找到自我等等的話語,然後就莫名的The End,我心裡只在想:欸翠絲小姐啊你們到底要去哪裡咧......?


最後,總體言之,是一部題材尚可、劇情吸引人、演員陣容不錯(小珍妮佛和凱特溫斯蕾耶)、後製場景驚奇好看的電影,對於格鬥場景可以不用期待太多,倒是可以好好觀察每個派別的生活場所和人民的打扮,滿有趣的,還算是部好看的電影囉。


P.S.不過到目前看下來,RosyHorse還是比較愛The Hunger Games,之後兩部都各出續集後可以再來好好評比一下!


Final,來看一下小說版的三集書封吧~(分歧者、叛亂者、赤誠者)





看準了我們一定會入戲太深,官方還貼心製作了心理測驗,讓觀眾滿足一下分派的私欲~
RosyHorse已雞婆幫大家翻譯好囉~快來測測看你是屬於哪一派!



(英文版取材自網路)





三、個人感想夢想亂想

自從分歧者上映,我就一直在思考,為何近年來類似的題材這麼多,關於將人民分類、關於冷酷的和平,關於抗爭不義、關於打破與改革體制。

是不是跟我們現處的社會有點相似?

時代進步,生活水平提升,但是生存於其中的我們所感受到的,並不完全是和諧安樂。存在於和平表象下的,是一個個人們不願直視的貧窮、疾病、與自私;M型、甚至是V型社會下的我們,也就如同電影中那些被分了派別的人們一樣,有富人、窮人之分,權貴、平民之分,有男性、女性、第N性之分,同/異/雙/跨性戀之分,國籍膚色種族年歲之分......

太多了。
我們「被定義」得太多、也太久了。

關於我們是誰,是由這些外在的噪音來定義;一如Tris開頭說的 ''The test will tell me who I am, and where I belong......'' 
多麼諷刺,最有資格定義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一群外人、一個社會、甚至一台測試機......

而這些加諸在每個人身上的定義,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後天冠上,無論從何而來,這些名稱除了方便我們將一個人標籤化看待、簡單化對待之外,無所用處。

而我們都想成為「自己」,獨一無二而自由的自己。

可是這社會似乎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面對人生、面對抉擇,我們除了有一股想「成為自己」的動力,常常也背負了由社會期待、親友盼望交織而成的沉重包袱;在一個個選擇的路口,我們躊躇著許多的應該、責任和眼光。
究竟我們是要安全的隱身在人群之中,當個「正常」的人,擁有安定的生活,就如同Tris猶豫是否該留在無私派;還是要勇敢起身走出去,哪怕是打亂舒適圈打翻一切規則,都要全力嘗試成為自己、忠於自己最初的樣貌 — 就像Tris掙扎摸索,最終成為天生Divergent的自己?

哪種選擇最好?沒有人有答案。

看著電影,我好像看見了我自己某部分的人生,其實也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我們不斷摸索、碰撞、驚奇於自我的特質和潛力,也永不停止的去追尋並成為自己......。

在每個選擇中,希望我們都能擁有最大的自由 和自我。





















            











四、七燈獎時刻 (總共當然就是七顆星囉)

故事劇情 ***

角色演出 ****

畫面驚奇 ****

緊湊程度 ***

值得一看 ****